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有助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追求真理、不忘本来,确保“第二个结合”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建党百余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就是因为其基本原理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是相融通的。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坚持真理与不忘本来、高扬旗帜与尊重传统统一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好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和时代价值,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使中华古老文明的思想精髓、文化内核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火树琪花、万丈光焰,也存在灰烟瘴气、陈言肤词,必须坚持涤故更新、辩证扬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为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总结”和“扬弃地继承”,真正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推进“第二个结合”,要深入研究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特质,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作用,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汲取中国传统社会理想、执政理念、道德规范中的有益成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鉴古知今、资治鉴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推进治国理政。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理论创新课题,更是实践探索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政治哲学思想为我们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加强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系统性研究,从德主刑辅、民为邦本、天下为公等政治思想中继承精华养分,使其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中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坚持守正创新、胸怀天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主张以“和”文化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民族间、国家间的交流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并在交融互鉴、兼收并蓄中使自身文化得到不断发展和丰富。同时,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引领力,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贺丹君,系南昌工程学院副院长、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江西日报